近期阅读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些感想

近期在阅读学习宏观经济的内容,把之前翻过的一些书又翻了一下(宏观经济的相关书籍请见http://www.tangrenke.com/2017/07/20/macroeconomics-books,其中还很多本是我没有读的。)。

自己开始对宏观经济有一点点模糊的概念,虽然是很不成熟,也尝试着将其写下来吧。

对于宏观经济的分析,需要首先在大脑中有一个整体的概念框架,我想下面的这些问题是比较重要的。

  1. 宏观经济:
    • 政府对宏观经济期望的目标是什么?
    • 这些目标如何去衡量,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
  2. 涉及到哪些主体:
    • 这些主体之间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些主体各自的诉求和约束条件是什么?
    • 各个主体能够做什么(手上有什么工具可用)?
    • 主体之间如何相互影响?
  3. 微观市场的表现:
    • 有哪些可观测的指标?
    • 不同的指标,对于投资者而言有什么样的含义?
    • 这些指标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的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结构调整、国际收支平衡/汇率稳定、金融稳定/资产价格水平稳定等,央行和中央政府可采取的调控措施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行政干预等来期望实现预期的目标。在宏观经济的目标中,1,2,3,5是大家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第4个目标是近期我国政府在一直提倡并期望实现的,第6个目标在国际上也逐步受到关注。在之前的经济学的观点中,并不认为资产价格的变化会影响经济的增长,但是近些年来,各国政府都对此开始重视。

宏观经济分析的维度:

  • 结构化分解:一个事物若从整体去看,可以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可发现。但是如果将该事物拆分成几部分来看,我们就能够找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 产业链:经济活动可以按照产业链来进行划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相互影响,而在分析上,也可以通过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相互验证。
  • 需求 vs 供给:一般而言,需求层面的因素弹性比较大。经济中大部分冲击来自于“需求”,少部分来自于“供给”。需求端是个快变量,而供给端是一个慢变量。
  • 实物(产品或服务)vs 资金:实物和资金是运行的一体两面(当然虚拟经济中,资金本身就能力脱离实物而独立运作)。
  • 名义 vs 实际:价格的变化会增加宏观变量的波动,名义变量无法反映真实的数据,在分析实际值的时候,我们要用价格指数把这个名义数据平减掉。
  • 短期 vs 长期:有些因素长期而言是中性的,但短期并不是。短期而言,一些变量是恒定的,而长期而言,变量都是可变的。
  • 周期 vs 波动:周期是一个循环往复,波动是看似有所循环,实则一去不复返。
  • 外生 vs 内生:外生冲击是来自经济体“外部”的因素,与经济体本身无关;内生冲击是来自经济“内部”的因素,经济体系会“自发调整”。内生都是“可逆的”,影响也是短期的。外生冲击会对经济体系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一般来说都是中长期的。
  • 固定 vs 可变:在短期内,一些项目可以视为是固定不变的;而在长期,所有项目都是可变的。
  • 价vs量:在对金融市场分析的时候,既需要分析价格的变化,也需要考虑交易量的变化。

数据分析方法:

  • 同比、环比
  • 季节性调整
  • 单期与累计
  • 移动平均

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中央政府和央行可采取的调控措施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行政干预等来期望实现预期的目标。

货币政策是市场所最为关注的内容,在分析货币政策上,有几个内容需要进一步了解:

  1. 央行期望实现怎么样的目标,各个存在的冲突的目标中,央行是如何来权衡取舍的?
  2. 央行有哪些货币政策(央行手里有哪些工具),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3. 在某一市场情况下,央行是如何对未来进行判断的,它接下来会怎么做?
  4. 资金是如何流动的?基础货币–>金融机构(银行及非银金融机构)–>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
  5. 金融市场上各个机构的诉求和约束条件是什么?
  6.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都有哪些指标可以去观察?他们之间是如何被影响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

关于分析框架,在此摘录 张五常、高善文、徐寒飞的一些话语。

张五常:

科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的形成基于三个重要的信念:(1)凡是现象或行为,其存在是靠主观的判断,而大家不能在这主观上有分歧。(2)所有被众所认同的现象,都是有迹可循,有规律的。(3)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一定要坚信任何事情的发生不会是无缘无故的。

凡是有解释能力的理论,一定要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但却没有被事实推翻。理论要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一个先决条件是:理论的本身要清楚地显示有错的可能。

科学的进步,不是因为对的理论替代了错的,而是有更广泛解释力的,替代了较狭窄的。

一个特殊的理论,若是特殊到只能解释一个现象,是站在科学理论的一个极端,完全不能一般化,用场极少。站在另一端,却是一般化得离谱,在任何情况下也不可能错的“理论”,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套套逻辑(Tautology)[1]了。特殊理论内容太多了,而套套逻辑则没有内容。可取的理论,一定是在特殊理论与套套逻辑之间。

大有可取的、足以解释世事的理论,永远是在特殊理论和与套套逻辑这两个极端之间。科学的进步,往往是从一个极端或另一个极端开始,逐步地向中间发展的。

[1] 套套逻辑:是指一些言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错。例如“四足动物有四只脚。”

(高善文, 2013年6月, 页 19)对宏观分析对投资的意义有如下论述:

从现实情况看,投资者需要对未来6~12个月经济趋势进行判断,以解决多空问题;由于这样的原因,宏观经济需要专注于对过去几年数据比较全面的分析和把握,并重点回答三个问题:经济走向、政策立场、资金松紧。

商业性质的宏观研究需要做好的3个方面:

  1. 数据把握要全面。
  2. 重点关注方向和趋势,而不过分计较数值的大小和误差,不过分计较琐碎的细节。
  3. 做好数据在横断面上的交叉验证和横向比对,绝不轻信单一数据来源。

对于短期数据分析,有两个假设:

(1)在横向上数据之间应该存在紧密的关联,并且可以相互印证和说明。这使得我们可以合理把握和预期主要变量的方向,并且通过数据之间的相互验证对框架及其推论的合理性建立信心。

(2)一件事情发生一定会留下一些痕迹,一定会在不同的领域都有所表现。这一假设在于识别冲击,从而把握对原来预测可能形成的偏离。

研究的4步骤:

  1.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2. 提出假说,提出理论;
  3. 从假说和理论出发,从其内在逻辑出发,去做出一系列的预测。
  4. 系统性地搜集经验、事实和证据,并把这些经验、事实和证据同理论的预测相对照。

逻辑必须能够提出可以观察的、确定的、排他性的预测,并得到经验事实的支持。

理论分析的简化过程要遵循两个原则:(1)要使分析过程尽可能的简单,这通常意味着需要考虑一些理论的极限情形;(2)分析过程不能太过简单,相对分析的目的而言,分析过程必须保留足够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

徐寒飞:

        好的分析框架应该是基于最简单和最核心的经济学和金融学原理来搭建的。

分析框架需要多维度的动态视角。各个维度、各种因素对某一个市场(如债券市场)的影响,可以用参数或者是敏感系数来度量。一个市场的“微观结构”特征,在某些冲击下会出现“结构性”变化,导致分析框架暂时“失灵”,这个时候需要做的是:修正框架,并且修正相关参数。综合而言,这种动态,既包括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是动态的,也包括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