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阅读的一些感想

近期在陆陆续续读关于宏观经济分析的书籍和文章,读得是囫囵吞枣,很多东西没有读懂的就跳过了。
对于宏观经济的分析,主要涉及两大块内容:
1. 宏观经济:这个方面涉及到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目前在国内还比较缺少数据)、汇率和国际收支、杠杆水平。
2.货币金融:包括央行的货币政策以及利率走势,财政政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交易情况。
关于货币的讨论,之前很多的观点是央行的货币政策要从数量型从利率型转型。央行通过调控短期的利率,从而影响市场利率。关于利率转型,马骏、纪敏的《新货币政策框架下的利率传导机制》分析了货币政策转型的条件和如何实施。
最近刚把彭文生的《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翻了一遍,对我而言觉得比较重要的是他从货币的非中性的角度去分析。在我之前的阅读中,就感觉到杠杆率或者是债务水平是越来越受到监管机构和市场的重视。彭文生的这本书,感觉是相对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货币的经济的非中性的影响。读完有几点感想:
1. 数量型和利率型调控都是央行的货币政策手段,两者之间其实是无法互相替代的。即便是利率市场化,利率的传导机制顺畅(事实上不可能完全顺畅),数量型调控也有其独特的作用。
2. 货币的功能: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储值工具。强调支付手段是货币数量论的基础,在很多时候,我们说货币超发导致物价贬值,这是从支付手段角度来看的。货币数量论有一个重要假设是商品的价格是灵活的,货币供应的变动带来价格及时的变化。但在经济现象中的一个疑问,为什么货币超发的量远超过通货膨胀的量?例如M2/GDP在一路走高,这是因为货币作为储值工具起到了作用,从流动性偏好的角度,人们对流动性产品的配置需求增加了。
3.货币的非中性,有两个方面:
3.1 从总量的角度看,与货币数量论强调支付手段不同,凯恩斯强调货币的价值尺度和储值功能。作为价值尺度和储值工具,货币是市场经济运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因为这样独特的角色,所以货币不是中性的。在凯恩斯的经济世界中,货币是人们投资的工具之一,对货币需求的增加减少了生产性投资。而与其他商品不同,满足货币需求不会带来就业,因为货币供给的成本很低。在凯恩斯眼里,对货币的需求不是有效需求;相反,其所为的有效需求不足就是货币需求上升所导致的。
3.2 从结构和货币供给的角度:货币供给的变动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进而影响资源配置。坎蒂隆强调货币增加不是每个人一夜间都收到相等数量的货币,而是总有部分人先得到货币。货币供应的增加改变收入分配,影响相对价格和资源配置,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是中性的。那么,什么行业、企业、居民先拿到货币?这和货币供应机制有关。(1)如果货币增长来源于贸易顺差,那么出口行业最先受益;(2)如果货币扩张来自政府支出增加,则政府最受益;(3)如果来自银行信贷,则银行和相关的信贷获得者最受益。
货币供应结构的变化,也是我们在分析货币政策时很需要关注的一个点。央行的货币供应从结售汇转到目前的各种创新工具,最早从央行那里拿到钱的机构和资金的流动路径是产生了变化的。
作为投资人员,我们对宏观经济的研究最终落脚点还是要在对投资有帮助上,那么,我们的宏观研究到底目的是什么?我从投资角度看,
(1)判断大的周期,例如,当前是不是一个周期的高点?风险资产的价格会不会在近期的未来迎来一轮暴跌?我们有没有什么指标能够提前预判?
(2)从中短期(6-12个月)来看,接下来风险资产的价格会怎么变化?
毫无疑问,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分析:经济走向、政策立场、资金松紧。
我只是近期在读宏观的书籍和文章中,开始想到的这两个问题,我也还没有答案。
如高善文所说,商业性质的宏观研究需要做好的3个方面:

1.     数据把握要全面。

2.     重点关注方向和趋势,而不过分计较数值的大小和误差,不过分计较琐碎的细节。

3.     做好数据在横断面上的交叉验证和横向比对,绝不轻信单一数据来源。

对于短期数据分析,有两个假设:

1)在横向上数据之间应该存在紧密的关联,并且可以相互印证和说明。这使得我们可以合理把握和预期主要变量的方向,并且通过数据之间的相互验证对框架及其推论的合理性建立信心。

2)一件事情发生一定会留下一些痕迹,一定会在不同的领域都有所表现。这一假设在于识别冲击,从而把握对原来预测可能形成的偏离。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更多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